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附录 > 中国陵墓制度简介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豪华、坚固的地下宫殿

罗哲文,刘文渊,黄彬,韩桂艳


  地宫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部分,又称之为“玄宫”“幽宫”等等。因其结构豪华富丽,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,俗称之为地下宫殿。由于地宫建筑是埋葬帝王身骨和殉葬大量珍贵物品的地方,唯恐外人知道其情况,一直是一个秘密之所。自科学地发掘了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宫殿之后,才对它有了具体的了解,解开了地下宫殿之谜。然而,像定陵这样的地下宫殿,也只是一个时期的形式而已,历代陵墓的地宫也各不尽同。有—个从最简单的黄土小穴发展成为豪华地下宫殿的过程:
  一、土穴木板墓室:在原始社会早期,墓葬的形式很是简单,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土坑,既无棺椁,也无墓室,死者的尸体也无特制的东西加以包裹。大约从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开始,对死者的尸体已开始加以注意保护。起初还只是以树枝等物遮掩之后再覆盖土,即所谓“厚衣之以薪”的说法。这当然十分简陋了,谈不到墓室结构。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,贫富开始分化,埋葬方式有了发展,墓坑除了土壁之外,又加用了木板围护。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中,已经发现了长三四米,宽二三米的大型墓坑,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为木椁,有的木椁底部还涂以朱色。这时的木椁还是利用天然木料,与后来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,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。而浙江嘉兴马家浜良渚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墓葬,已有用木板围成的椁室,木板已做了加工。当然,这种形式与后来的大奴隶主和帝王的地宫还相去甚远。
  二、木椁及“黄肠题凑”: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,很快进入了奴隶社会,奴隶主帝王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建筑起宫殿坛庙和陵寝,地宫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项。这样,原来的简单椁室就很快发展成为宏大坚固的大型木椁玄宫,并出现了十分考究的“黄肠题凑”的形式,开创了帝王地下宫殿的建筑的先例。这种木椁玄宫构筑,从整个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都在沿用着,大约是从夏启到西汉时期(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前后),约两千年左右。在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现的—座大墓,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,当是一座奴隶主的王陵。玄宫的中央置棺,棺外用长大的木杠构成椁室。椁室的内壁有雕饰花纹,建筑工艺已相当精美了。
  大型木椁墓室是春秋、战国、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帝王陵墓的特点。“椁”是盛放棺木的“宫室”,也就是地宫建筑。其做法是用砍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,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,下有底盘,上有大盖。在套箱内分成数格,正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,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,称之为厢。如东厢、西厢(或左、右厢)、头厢、脚厢等。棺材旁边的厢是存放殉葬品之用的。如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一号墓的椁厢即有左右边厢,头厢和脚厢,棺也分作几层。他还只是个侯,已经十分的华丽,帝王陵的地宫虽还没有正式发掘,想来定会超过许多的。历史上记载汉武帝茂陵费了五十三年的时间建成,其地宫内殉葬物很多,但建筑的情况未详,是否木椁也难肯定。而从几十年来考古发掘情况来看,春秋战国到西汉初期大都是木椁墓,尚无大型砖石砌筑的墓室发现,应是木椁的成分较多。唯有一个难解之例是秦始皇陵的地宫,《史记》上记载:“穿三泉,下铜而致椁。合采金石,冶铜固其内,被以珠玉饰以翡翠。”这都是讲棺椁的。尚有: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,机相灌输,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”不能解释为木椁玄宫。若真有了西汉以后的砖石砌筑或发券的结构,那将是一个特大的奇迹了,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。
  “黄肠题凑”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,形成了木构地宫的高峰。这种葬制最迟在春秋时期即已经出现了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上记载,一个名叫优孟的人在讽谏楚庄王的谈话中,就提到当时的人君葬制:“以雕玉为棺、文梓为椁(在梓木的椁上绘画图案),梗、枫、豫章为题凑。”到了西汉时这种葬制更趋于完善,成了梓宫、便房、内外回廊和黄肠题凑的形式。汉朝时候,帝王的棺用梓木制作,称之为梓宫。梓宫的前半部分是仿照死者生前延宾燕飨之所,称之为便房。黄肠题凑,最早仅见于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赐……便房、黄肠、题凑各一具。”颜师古注引苏林曰:“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,故曰黄肠。木头皆向内,故曰题凑。”这种形式的墓葬,过去一直没有发现过,直到一九七四年六月,始于北京丰台区郭公庄,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可能为燕王旦的陵墓,得到了证明。燕王旦为武帝之子,于元狩六年(公元前117年)封于燕,在位三十八年,为政苛暴,滥征徭赋,因此,这一地下宫殿修建得十分华丽。棺椁完全按照天子之制,五层棺,两层椁。殉葬品虽早被盗挖,但仅从残存的部分中可知也是极其豪华的。
  从这一发现,我们还可推想西汉长安五陵,是否也是这种“黄肠题凑”的形式。当然,真正的天子地宫,可能比燕王还会大得多。秦始皇陵地宫被项羽盗发时,火烧三月不灭,是否即是因有如此多的耐燃柏木之故,也未可知。
  三、砖石发券砌筑地宫:可能是由于吸取了木椁墓容易被盗被焚的教训,以及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,东汉时期已经基本上扬弃了木椁玄宫的建筑方式,逐渐以砖石取而代之。砖石墓室,从考古发掘中所知,西汉晚期已经出现,在河南洛阳就曾经发现过为数甚少的几座西汉晚期砖结构墓室。砖的尺度很大,长一米左右或一米以上,宽四五十厘米,厚十多厘米。内为空心,表面刻出各种图案花纹。这种大型空心砖,犹如今日之大型砌块,用来砌墓室,极为便当。还有少量用小砖发券的墓室。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,砖石发券或叠涩砌筑的墓,一直在不断发展。六朝隋唐在黄土高原地带还盛行过天井、壁龛的土洞玄宫,如西安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、章怀、懿德太子墓,就是这样的形式。历代帝王陵的地下宫殿,发掘的不多,但从少数的例子看,大多是用砖石砌筑的。如南京南唐李昪、李璟陵,成都前蜀王建永陵等,就是砖石发券或叠涩砌筑的。到了明清,规模就更宏大完备了。今以明十三陵定陵地宫为例,介绍其布局与结构。
  定陵地下宫殿的位置正在宝顶之下,宝城之内。方向与方城明楼和棱恩殿、棱恩门成一轴线。地宫距宝顶(坟头)二十七米,总面积一千一百九十五平方米。地宫的平面布局仍采用“前朝后寝”的制度,极力模效生时方式,以追求“死犹如生”之义。在地宫之前半部为一长而宽广的隧道,作为进入地宫的前奏,犹如紫禁城前面之重门广道。地宫分为前、中、后三殿及左、右两配殿,共计五殿,顶部铺以琉璃瓦,与地面宫殿建筑的屋顶一样。殿与殿之间均设门和道予以区隔,前殿前面尚有一个方形的券室作为前庭,象征着紫禁城前面的广场。前殿也是作为前导建筑,中殿才是所谓的“前朝”部分。在中殿里摆放着三个用汉白玉石雕成的“宝座”,正中一个即是万历皇帝的位子,当然他的面前已经不是群臣朝拜而是琉璃制造的“五供”和大龙缸长明灯了。前殿和中殿的高宽均相等,自地面至顶高七米二,宽六米,共长五十八米。后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,规模最大,高九米五,长三十点一米,宽九米一,是所谓的“后寝”部分。万历帝朱翊钧的棺木陈放在棺床的正中,孝端、孝靖两皇后棺木置于两旁,三个棺材的周围陈放着玉料、梅瓶及满装珍贵殉葬品的红漆大木箱。金银器物,珠宝玉石,日用物品盛满箱中,从人间带到了地府。
  定陵的地宫建筑材料,主要是汉白玉、艾叶青石和花斑石的巨大石块,建筑结构为发券方式,铺地青砖为所谓的“金砖”(即澄泥砖)。这种以砖石材料发券结构较之木椁方式优点很多,既能使地宫更为宏大、坚实,还有耐腐蚀、防火等能力,所以在扬弃了木椁方式之后,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。从清东西陵开放的几个地宫来看,基本上仍然是继承了明陵地宫的形式。唯东陵乾隆地宫内满刻佛经和佛像,目前还是一个孤例,连自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也没有想到。
  

中国名陵/罗哲文,刘文渊,黄彬,韩桂艳著.—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6.6

您是第 位访客!